本帖最後由 wa511 於 2021-5-9 11:46 AM 編輯
「智力」是指適應環境的思考或行動,或是我們一般所說的「聰明」。大概每位父母都很介意自己的孩子聰不聰明,有經驗的老師也都知道,和父母互動時,可以說他的孩子不乖,但絕不能說孩子不聰明,當老師想要跟父母討論孩子不當行為時,一定要先說「他其實很聰明」,談話才能順利進行。
那麼,怎樣才叫做聰明,孩子如何才會聰明呢?
在心理學上,「智力」的定義其實一直在演變,從普通能力到多重能力到特殊心智表現。但大致而言,研究者都同意,每個孩子內在都存有心智的模式,為了處理環境的刺激和事件的挑戰,不斷調整和重組。智力不只有內涵還有運作,所以一個孩子會背一堆經書並不表示他就很聰明,更重要的是他在面對新奇的問題時,可以快速有效的解決問題,並以合乎當時的時勢或情境的方式表現出來。
雖然現在很多人主張說EQ 比IQ 更重要,但這只是想促使人們重視情緒能力罷了。事實上,智力是一個人身體健康、學業成就、職業及社經地位與心理適應的良好預測指標,值得我們好好了解與重視。
智力可透過教導而增進 目前最受重視的智力理論「智力三元論」了,智力有3個主要成分,第一個是分析智力,指的是處理訊息的能力,包括策略運用、自我監控和調節等能力,這個成分就是平常智力測驗常測的運思能力,與學業技能格外有關;第二個是創造智力,指面對一個沒解過的問題時,能夠在腦中快速運思、有效找解的能力;第三個是實用智力,指的是對情境和時勢的了悟,這個成分比較像我們俗稱的「智慧」,以通達人情世故、合適又實用的方式把解決問題的方式展現出來。
了解了智力的3個主要成分,爸爸媽媽大概就可以了解,智力雖然有遺傳的先天影響,但在相當的程度上,智力其實是可以經過教導而增進的。如果希望孩子有高的智力,首先需要的是大量背景知識的支撐,所以多閱讀、多學習是有用的;其次,要讓孩子充分練習以達成自動化,因為練習不只造就精熟,還會造就思考品質的改變;此外,學習時不只要了解內容也學習思考的策略,對策略的察覺和使用帶來更有效的問題解決,而鼓勵創意的問題解決也有助智能的發展;最後,要提供孩子更多在實際生活中解決真實問題的機會,對情境的洞察需要經驗和練習,能夠把問題以實用、能達成目標並符合社會情境期待的方式解決,才是真正的聰明!
會考試不代表人生成功 另外引發很多迴響的「多元智能理論」。他根據大腦研究,主張人類至少有9種主要智能,除了過去智力測驗常測量的邏輯數學和語文以外,還包括空間、音樂、肢體運動、人際、內省、博物以及靈性智能。
多元智能理論對父母最大的提醒是,不要只注意孩子在學業或紙筆考試上的表現,要多觀察孩子在數理及語言以外的智能形式,並盡可能給予發展的機會。在現在的社會中,會考試不表示人生就一定成功,反而是可以發揮自己獨特天賦的孩子才更能發光發熱。如果爸爸媽媽願意好好思考「莫札特是不是一定要會算數學」的問題,那麼,具備不同智能的孩子將有更好的發展空間,更能依照自己的天賦才能去開展人生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