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開放式關係」(Open Relationship)是人際關係的一種,處在這種關係中的雙方有保持伴侶關係的意願,但又不受主流的單配偶制的限制。 這意味著雙方同意保持戀愛關係或伴侶關係,同時也接受或者容許第三者的介入。雖然男人多夢想齊人之福,女人卻很少願意當茶壺旁的茶杯之一。那為什麼某些聰明漂亮能幹的女生,願意接受這種只有男方單方面的開放式關係?
朋友出身單親家庭,靠努力在大公司取得一席之地,凡事都靠自己摸滾打爬,所以在外不得不裝出一副強悍幹練的模樣武裝自己,但內心跟所有女性一樣,渴望有個男人能呵護陪伴。身邊不是完全沒機會,可惜台灣男性活在重理輕文的觀念裡,雖然負責任的男人不少,但能聊詩詞文學、音樂情趣的實在不多,其中能和女人聊心事又不吃軟飯的更是鳳毛麟角。於是當這樣的人一出現,就完全淪陷。
工作能力出眾,對音樂與文學的涵養更讓朋友耳目一新,跟身旁那些每天談股票充滿銅臭味的男性截然不同,開口的觀點總讓朋友感到別有收穫。那位男人還有個一般男性很不擅長的優點:耐心。他可以陪逛一整天的女性百貨,不斷聽她訴苦而無怨言。
於是,當她聽到想要『開放式關係』時,她內心雖然震驚而不能接受,但一聽到提起開放式關係的先進、在國外實踐已久,一對一關係對女性有諸多限制……她又覺得直接否定,顯得自己不是個瀟灑、獨立的現代女性,男人就會失望地離開她。於是,她在不太情願的狀況下勉強接受。
當實踐開放式關係時,朋友試圖分散心思不去注意,也抑制所有看起來像吃醋的舉止。她不查勤不看手機,不聞問他跟誰去了哪裡。但既是『開放式關係』,男人就常主動分享他與其它女人的互動,畢竟,這是他生活的一部分。
從傳統觀念的角度,聽男友訴說他去哪認識其他女人、以及上床的點點滴滴──而且還要保持微笑,一段時間下來J就去身心科報到,因為她嚴重失眠,一閉眼腦中就是所說的情節。
她多次提出自己並不快樂,希望回到一對一關係時,得到的回答卻是:「每個人的快樂,需要自己負責」。最後,在這段長達三年多的關係中,朋友得了躁鬱、恐慌等身心疾病,每天吃許多精神藥物維持日常生活,工作表現嚴重下滑而被資遣。我和她是因為一次專案合作才意外認識,而故事的結局,則是被告知自己愛上了別的女人,那女人不接受開放式關係,所以他必須和J分手。
許多人歌頌開放式關係的優點,或許某些人真的很適合,但以我這種四十歲阿姨的角度看來,開放式關係對女性的好處我是比較看不懂,跟婚姻保障無關,而是女性的生理結構比較脆弱,多重性伴侶風險高,就算全程戴套,也不能排除皮膚及黏膜傳染的可能性。還有,本身屬於獨占欲高、器量小的人,那三人行這種活還是免了吧,這樣勉強到最後傷心又傷身,何必呢?
|